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烧、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以及轻微咳嗽或鼻塞。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会让整个人像被"抽空力气",症状不仅仅是流鼻涕或喉咙痛。
流感病毒特别"擅长"变异和传播,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被传染,尤其在冬春季节更容易爆发。历史上曾在全球引发多次大流行,至今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常见的流感病毒分为甲型(如H1N1、H3N2)和乙型(如Victoria系)两大类,就像病毒的不同"家族"在轮流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病毒虽然传染性强,但用普通酒精消毒液、碘伏就能杀灭,遇到56℃以上高温(接近滚烫热水的温度)半小时也会失去活性。平时做好防护,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流感传播迅速,每年都会按时来“打卡”造成季节性流行。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这些人员密集的地方,特别容易形成集体感染的“重灾区”。
根据全球调查数据,成年人的感染率为10.7%、患病率为4.4%。老年人群体中,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7.2%。在我国,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随纬度增加而变化,且呈多样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有300万到500万人会发展成重症流感,其中约29万到6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所有5岁以下儿童都属于高危人群,而2岁以下的宝宝风险最高,6个月以下婴儿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一旦感染流感就像身体防御系统被撕开缺口,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接种流感疫苗就像给身体穿上一层防护铠甲,是预防感染和重症最有效的方法。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已经发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就是携带病毒但没症状的人)。患者从发病开始7天内都具有传染性,特别是在刚发病的2-3天,就像病毒的“超级传播期”,传染性达到顶峰。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病毒雾霾”。这些病毒能在空气中存活半小时左右,如果接触到我们的眼睛、鼻子或口腔黏膜,就可能趁虚而入。如果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电梯按钮、门把手等物品后揉眼睛、摸口鼻,也会给病毒可乘之机。
在密闭的拥挤空间里,比如不通风的教室、地铁车厢,流感病毒还能通过更微小的气溶胶颗粒传播,就像在空气中布下看不见的病毒网。
所有人都是流感的潜在目标,但有几类人群特别需要提高警惕:
接种流感疫苗就像给身体安装精准的病毒识别系统,能有效预防特定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根据病毒种类划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划分: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在我国最为常见,乙型流感虽然传播力稍弱,但同样会引起季节性流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流感病毒有个“变身”特性——抗原变异,这就像病毒会定期换装,导致我们的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它们。
根据我国疾控中心2019年第一周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时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H1N1亚型占比最高,其次是甲型H3N2亚型。
当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像钥匙开锁一样,精准匹配呼吸道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进入细胞后,病毒会大量自我复制,就像复印机一样不断生产新病毒。这些新病毒会持续感染更多健康细胞,导致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病毒性肺炎或影响脑部功能。
我国研究发现,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对流感传播有重要影响。北方地区冬季流感高发与低温密切相关,就像寒冷天气给病毒传播创造了“温室”。而南方地区春季流感活跃期,则与连绵的阴雨天气存在关联。
本身患有慢性病、长期吸烟、过度劳累或精神压力大导致的免疫力下降,都会像给病毒“开绿灯”一样增加感染风险。特别是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这道天然防线,让病毒更容易入侵。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好防护措施。比如BMI超过30意味着一个身高1.7米的人体重超过87公斤,或者身高1.6米的人体重超过77公斤。
流感的潜伏期通常在1到7天之间,大多数人在感染后2到4天会出现症状。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特点是全身难受得厉害,比如发高烧、浑身没劲、头痛、肌肉酸痛,但咳嗽、鼻塞这些呼吸道症状反而相对轻一些。
流感发病往往很突然,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累,接着体温会快速升高到39℃甚至40℃,同时伴有怕冷、打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像被压过一样酸痛。有些人还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嗓子痛、干咳、胸口发闷、脸红得像喝醉酒、眼睛发红充血这些症状。
大部分患者的不适感会持续4到7天,不过也有少数人咳嗽能拖好几个星期。儿童得流感时发烧温度往往比大人高,特别是乙型流感,还容易伴随上吐下泻。新生儿如果感染,可能会表现出睡不醒、不肯喝奶、呼吸突然暂停这些危险信号。
这类患者体温不会太高(中低度发热),全身难受的感觉和呼吸道症状都比较轻微,一般在家休息两三天就能自己好转。就像普通感冒一样,但传染性比感冒强得多。
这种类型的流感刚开始症状和普通流感很像,但病情会在1到3天内急剧恶化。患者会持续高烧、剧烈咳嗽、胸口疼,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多个器官(心、肝、肾等)功能衰退。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类肺炎用普通抗生素根本治不好。
老年人、婴幼儿、有慢性病的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最容易中招。这类患者在发病5到10天内可能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救治难度大,死亡率也较高。除了肺炎,流感病毒还可能引发以下三种严重并发症:
判断流感是否发展到危险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预警信号:
当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就属于重症流感:
如果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说明病情已发展到危及生命的危重阶段:
流感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情况、身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当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患者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成年患者需要警惕这些表现:
出现流感症状时,建议根据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发热门诊负责排查传染病,急诊处理危急情况,呼吸科和儿科处理专科问题,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患者。
医生会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判断:近期是否接触过流感患者、当前的身体症状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流感患者且未做好防护;②出现典型流感症状如突发高热、肌肉酸痛等;③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在符合流感症状的基础上,以下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查结果都能确诊:
这项基础检查能反映身体基本情况:
通过血液检测器官功能状态:
确诊流感的关键检测主要分两类:
在流感高发期,即使症状不典型,医生也会建议进行相关检测以排除风险。
普通流感不需要做影像检查,但当出现肺炎并发症时:
当怀疑神经系统并发症时,需要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脑部情况。
需要与这些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
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流感相关检测结果为阴性,可能查出其他病原体感染。
包括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症状局限在特定部位,流感检测结果呈阴性。
当流感引发肺炎时,需要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区别,主要通过病原体检测确认。
新冠轻型患者同样会发热咳嗽,重症表现与流感重症相似,需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来鉴别。
流感患者多数属于轻症病例,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日常护理、抗病毒治疗和中医疗法等。如果出现严重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并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加快康复速度并降低死亡风险。
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建议住院接受专业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流感的核心治疗是抗病毒,患者不可自行使用抗生素。重症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在发病后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无需等待检测结果:
对于非重症且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流感药物主要有三类:奥司他韦(口服颗粒/胶囊)、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帕拉米韦(输液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扩散发挥作用,在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最佳。另有一种新型口服药玛巴洛沙韦,单次服用即可完成疗程。所有抗病毒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成人每次服用75mg,每天早晚各一次。
儿童用药需按体重计算:
标准疗程5天,重症患者需要延长用药时间。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适用于7岁以上人群。
使用方法:每次吸入10mg,早晚各一次,连用5天。注意:哮喘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吸入剂。
成人每次静脉输液300-600mg:
每日一次,疗程1-5天,重症酌情延长。
阿比多尔等血凝素抑制剂也可用于成人流感治疗,但临床使用经验较少,需注意观察效果和副作用。曾经使用的金刚烷胺类药物因普遍耐药已不再推荐。
中医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辨证施治,不同症状类型对应不同中成药:
主要表现:高烧不退、喘息咳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眼睛发红。
推荐药物: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类制剂等。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流感本身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大多数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在发病后3到14天内身体会逐渐自行康复。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时,就必须及时住院接受专业治疗。
在流感患者中,高龄老人、低龄儿童、怀孕的准妈妈以及本身患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极少数情况下,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系统停止工作,或者多个器官同时衰竭,这些都是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当流感病毒从咽喉向下扩散到肺部时,会直接引发病毒性肺炎,这在医学上称为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这种肺炎的特点是肺部出现广泛的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功能受损。
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还会合并细菌或者真菌感染。这种情况可能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肺部会充满液体,即便给予纯氧也难以维持正常呼吸,需要借助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
流感病毒有时会攻击神经系统,引发多种神经相关疾病。常见的包括:脑膜炎(覆盖大脑和脊髓的保护膜发生炎症),脑炎(脑组织本身出现炎症反应),脊髓炎(脊髓神经组织受损),吉兰-巴雷综合征(一种导致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的神经病变)。
流感病毒对心脏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心肌炎(心肌组织发炎)和心包炎(包裹心脏的膜结构发炎)。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影响心脏正常跳动,严重时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力衰竭。
值得警惕的是,感染流感后一个月内,患者突发心肌梗死或者因心脏供血不足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会比平时显著升高,特别是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隐患的人群。
流感还可能引发这些全身性并发症:
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做好日常卫生防护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来说,这些措施尤为重要。
当家人出现流感症状时,要特别注意减少近距离接触。特别是家里有老年人、心脏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时,更需做好隔离防护。需要带出现发烧、咳嗽的儿童就医时,家长和孩子都要正确佩戴口罩,既能保护孩子,也能避免在医院交叉感染。学校或幼儿园发现流感病例时,要立即让生病的孩子回家休息,这样能有效控制疾病传播。
在流感高发季节,建议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减少去超市、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也要避免与有咳嗽、打喷嚏症状的人近距离接触。
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是预防流感这类呼吸道疾病的关键,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可靠的方法,不仅能降低感染概率,还能减少重症发生的风险。建议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6个月到5岁的幼儿,孕妇及照顾6个月以下婴儿的家属,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和经常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三价疫苗包含甲型H3N2、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株四价疫苗在三价基础上增加了乙型流感另一种毒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都是灭活疫苗,且6个月以下的婴儿暂时不能接种。
药物不能替代疫苗的预防作用。对于尚未接种疫苗或接种后还没产生抗体的高危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短期预防。这类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不能自行服用。
日常防护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甲亢吃什么好 | 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孕 | 首肯是什么意思 | 上海松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 这是什么动物 |
腕管综合征挂什么科 | 6月9日是什么星座 | 喝酒吃头孢有什么反应 | 纷呈是什么意思 | 手背有痣代表什么 |
tg是什么 | 小便少是什么原因 | 阴唇痒是什么原因 | 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 | 氧饱和度是什么意思 |
高血压吃什么药最好 | lpa是什么意思 | 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治什么病 | 狗眼看人低是什么意思 | 什么面料不容易皱 |
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hcv8jop9ns0r.cn | 检查胃应该挂什么科hcv8jop3ns4r.cn | 子宫肌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hcv8jop2ns5r.cn | 蕃秀什么意思hcv8jop6ns7r.cn | 时间是什么hcv9jop7ns2r.cn |
朱元璋原名叫什么hcv9jop5ns1r.cn | 免疫力低吃什么好hcv7jop5ns3r.cn | 米线是什么做的hcv9jop4ns8r.cn | 实属什么意思hcv8jop5ns8r.cn | 右耳烫代表什么预兆hcv9jop0ns8r.cn |
7月7是什么节日hcv8jop2ns4r.cn | 梦见坟墓是什么预兆hcv7jop4ns6r.cn | 福禄寿什么意思hcv9jop1ns7r.cn | 脾囊肿是什么病严重吗jasonfriends.com | au9999是什么意思hcv8jop5ns8r.cn |
化疗之后吃什么好hcv8jop2ns9r.cn | 大驿土是什么意思dayuxmw.com | 酚氨咖敏片的别名叫什么hcv9jop5ns0r.cn | 玄冥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3r.cn | 为什么会得白癜风hcv9jop1ns8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