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由幽门螺杆菌(简称Hp)细菌引发的胃部疾病。这种细菌通常藏在胃的黏膜层里(胃壁表面的保护层),可能引起胃部长期发炎或形成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隐隐作痛、饭后胀气、反酸烧心等。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部黏膜长期处于发炎状态,可能发展成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胃壁被胃酸腐蚀形成的伤口)。如果长期不治疗,这种细菌感染还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或者与一种特殊类型的胃部淋巴组织癌(MALT淋巴瘤)有关联。
由于幽门螺杆菌具有明确的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明确会致癌的微生物"名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感染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多数感染者并不会直接发展成癌症。
全球范围内,大概一半的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不过不同地区的感染率高低不一,主要和当地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卫生条件、饮用水质量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普遍较高(50%-80%),发达国家相对较低(25%-50%),我国平均感染率正好处于中间值50%左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幽门螺杆菌可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具体有两种主要方式:
另外还有种特殊情况要注意:如果医院给患者做完胃镜检查后消毒不彻底,细菌可能残留在设备上传染给下一位检查者。不过现在正规医院都有严格的消毒流程,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幽门螺杆菌仅寄生于人体,所以唯一的传染源就是被感染的人,无论是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还是没有任何不适的携带者。
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行为最容易传播有幽门螺杆菌: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共用牙刷、水杯这些个人物品,或者吃火锅时用同一双筷子涮菜,都是潜在的传播机会。
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只要接触足够量的细菌,不管什么体质的人都可能被感染。不过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比如儿童和老人)确实更容易被细菌攻破防线。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非常容易传播,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被感染。
这种细菌外形很有特点:在显微镜下看是细长的杆状结构,表面带有螺旋形或类似海鸥翅膀的弯曲形态。它的体型非常微小,长度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几百分之一(约2.5~4.0微米),宽度更是不到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约0.5~1.0微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是很多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祸首。它可以直接导致胃部持续发炎(慢性胃炎),也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元凶。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很多人在小时候就感染了这种细菌,成年人同样可能被感染。这种细菌能在胃黏膜上长期生存而不被察觉。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往往需要很多年。虽然很多人携带这种细菌,却只有部分人会出现溃疡。目前医学界还没完全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被攻击,有些人却能和平共处。可能和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容易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日常接触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每个人的反应差异很大,有些人没有明显表现,也有些人会逐渐出现胃部问题。这种细菌感染引发的症状会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变化:刚感染时可能引发急性胃炎,长期感染的人群中约30%会发展成长期胃部炎症,10%-20%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可能会引发胃癌和MALT淋巴瘤(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
在感染初期,大部分人就像平常一样没有特殊不适。但也有部分人会出现急性胃部炎症反应,具体表现为:上腹部像被压着似的闷痛,感觉胃里胀气像充满气的皮球,时不时反胃想吐,看到食物提不起胃口。这些症状来得比较急,但通常不会持续很久。
当感染转为慢性后,常见的胃部不适会逐渐显现:
这些症状提示胃黏膜已经发生慢性炎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存在这些症状且出现以下变化,要特别警惕:
当出现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比如餐后1小时开始痛、夜间痛醒等情况,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肠形成了溃疡灶。
还有些患者虽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仅表现为:偶尔反酸烧心,饭后轻微腹胀,间断性的消化不良。
这种情况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Barrett食管(胃食管连接处的黏膜发生病理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道疾病相关。
除了直接的胃部症状,有些身体变化也需要引起重视:
这些看似与胃病无关的症状,其实都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近年研究还发现,这种胃部细菌感染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儿童身高体重发育迟缓,其他肠外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但这些关联性常常被大家忽视,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当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胃部不适、反酸等消化道症状时,患者应该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像布洛芬这类常见的止痛药(医学上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因此在就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基础健康状况,这些信息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首诊建议选择消化内科进行专业诊疗。当患者出现找不出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或者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需要到血液科就诊排查相关问题。如果病情进展为胃癌,则需要肿瘤科进行系统治疗。
如果患者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就可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需要做胃镜的检查(侵入性)和无需胃镜的检查(非侵入性)。需要胃镜的检查能同步观察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
这类检查需要在胃镜检查时钳取少量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
这是胃镜检查时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准确率较高(正确识别阳性的概率80%-95%,排除阴性的概率95%-100%),操作简单快速,30分钟左右就能出结果。
将取得的胃黏膜组织直接涂抹在玻片上染色观察,操作简单但存在局限性:当胃里的细菌数量较少时容易漏检。
把胃黏膜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后染色观察,准确率可达98%左右。但需要经过固定、切片、染色等多个步骤,通常需要2-3天才能出结果。
将胃黏膜样本放在特殊培养液中培育细菌,不仅能确认感染,还能测试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种方法多用于科研或指导精准用药。
通过检测细菌基因来判断分型和耐药性,检测费用较高,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单位,部分三甲医院也可开展这项检测。
这是最常用的无痛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8%。分为13C和14C两种检测方式,效果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14C检测有微量辐射,儿童、孕妇不宜选择;检测前如果服用过奥美拉唑等抑酸药,需停药2-4周,否则可能导致假阴性。
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抗原进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约为90%。操作简单,适合儿童、老人等不宜做胃镜的人群,但取样时需注意避免污染。
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敏感性达98%,特异性约为88%。由于抗体在治愈后仍会长期存在,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主要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引起的症状(如上腹痛、消化不良)与它导致的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症状相似,但这些疾病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测都能明确区分。由于现代检测手段能直接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上不需要与其他病原体感染进行鉴别。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都有密切关系,及时清除这种细菌对预防疾病发展非常重要。
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时机是在胃黏膜出现萎缩和肠化生之前,如果错过这个时间节点,后续的胃黏膜损伤可能难以恢复。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必要时会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这样能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即使胃部不适症状已经缓解,也要坚持完成整个疗程,这样才能彻底清除细菌,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根据我国最新诊疗共识,不同情况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治疗获益存在差异,具体推荐等级如下:
当发生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急性胃出血时,医生会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同时使用胃酸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对于大出血患者,会按照消化道出血的救治规范进行综合治疗。
日常管理方面要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放松,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建议细嚼慢咽,有胃溃疡的患者在发作期需避免辛辣食物、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食,同时需要戒烟。正在服用止痛药或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该方案由胃酸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两种抗生素组成,常见组合包括:胃酸抑制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者胃酸抑制剂+克拉霉素+甲硝唑。由于近年来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耐药率持续升高,这类治疗方案已逐步被淘汰。
目前主推“铋剂四联”方案,包含铋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胃酸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经典组合是胃酸抑制剂+铋剂+四环素+甲硝唑,现在已有将后三种成分整合的新型复合胶囊(Pylera),正在逐步推广使用。
具体抗生素组合有7种可选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四环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
抗生素需在餐后服用,胃酸抑制剂和铋剂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整个疗程通常需要连续用药14天。
初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医生会从剩余方案中选择其他组合进行二次治疗。对于多重耐药患者,建议先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有效抗生素。多次治疗失败者,医生会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性、用药依从性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需注意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含阿莫西林的方案。
绝大多数感染者通过药物即可治愈,仅以下情况需要手术干预:
根据《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若联合中药治疗,可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利于缓解症状,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证型,常见辨证分型包括:
医生会根据证型组合变化调整方剂,既整体调理体质,又兼顾抑制细菌。中医药治疗主要是通过整体调节,同时也有一定的直接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新型序贯疗法显示较好疗效:前5天服用阿莫西林+胃酸抑制剂,后5天改用克拉霉素+甲硝唑+胃酸抑制剂,每日两次。最新研究显示,增加用药频次的高剂量两联方案(胃酸抑制剂+阿莫西林每日四次)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炎很难自己好转,这种慢性炎症会长期存在,但很多人可能完没有症状。不过部分患者的普通胃炎会慢慢变成更严重的胃黏膜萎缩性病变(胃黏膜变薄、功能减退),其中有极少数患者经过多年发展可能会引发胃癌。
只要按照医嘱完成完整的杀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治好的。但要注意,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者共用餐具,还是有可能会再次被传染。
这种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胃癌甚至胃淋巴瘤等多种疾病。如果放任不管,随着时间推移,胃部损伤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难以治愈的恶性病变。
感染后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十几年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有人会逐渐出现胃痛、反酸等溃疡症状,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发展成胃癌。
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胃溃疡时,最危险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胃穿孔(胃壁破裂)和幽门梗阻(胃的出口被堵塞)。其中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是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如果感染已经导致胃癌,同样可能出现出血或穿孔问题。一旦出现剧烈腹痛、呕血或无法进食的情况,必须立即就医,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手术修复损伤。
即使使用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案,这种细菌感染仍有可能复发。
这里说的复发需要符合严格定义:患者经过正规治疗确认细菌已被清除后,在没有使用抗生素1个月、停用胃药半个月的情况下,再次检查又发现细菌阳性。
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次治疗是否彻底、个人体质是否容易感染,以及是否再次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或餐具。日常做好预防措施对避免复发至关重要。
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存在于人体消化道里,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来预防感染。已经感染的人需要积极治疗、按时复查,同时还要调整饮食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传染给他人。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要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生吃瓜果必须彻底清洗。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建议分餐或使用公筷,患者的餐具要放进消毒碗柜高温杀菌。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同时必须做到滴酒不沾,并按时到医院复查。
患者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是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比如不共用牙刷水杯;第二要纠正暴饮暴食、重油重辣等不良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果;第三要做到规律作息、戒烟戒酒,还要保持心情愉悦。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这些反应:大便变稀、频繁拉肚子、吃东西尝不出味道。如果遇到这些情况,要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停药。
完成杀菌治疗后,务必按医生要求复查确认效果。最准确的检查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对着检测袋吹气),其次可以选择粪便检测。注意复查时间要在停药后至少间隔4周,过早检查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医务人员接触消化科患者后,要严格消毒胃镜等医疗器械。目前还没有预防幽门螺杆菌的疫苗上市,相关疫苗仍在研发阶段。
什么事每人每天都必须认真的做 | 口水臭什么原因 | 嘴唇起白皮是什么原因 | 中暑为什么不能打点滴 | 移徙是什么意思 |
喝什么水最解渴 | 什么是交感神经 | 暮春是什么意思 | 反胃恶心吃什么药 | 吃什么补脑子增强记忆力最快 |
骨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肺结核钙化是什么意思 | 穹隆什么意思 | 临床医学是干什么的 | 基因突变是什么意思 |
心率慢是什么原因 | 什么样的小手 | 植物都有什么 | 腿部青筋明显是什么原因 | 爆菊什么意思 |
fsw是什么意思hcv8jop5ns0r.cn | 荆芥的别名叫什么hcv8jop3ns1r.cn | 月经为什么推迟不来hcv8jop5ns7r.cn | 为什么会子宫内膜增厚96micro.com | 平板和ipad有什么区别gysmod.com |
丁香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和作用hcv8jop4ns4r.cn | 缺钙吃什么补钙最快hcv8jop5ns1r.cn | 异常的反义词是什么hcv7jop9ns3r.cn | 4月20日什么星座hcv9jop7ns4r.cn | 给女生送礼物送什么好hcv7jop9ns2r.cn |
耳石症是什么引起的hcv9jop6ns6r.cn | 小孩睡觉磨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cv8jop3ns3r.cn | 红薯什么时候种植hcv9jop2ns2r.cn | 小脑梗塞会出现什么症状hcv7jop4ns6r.cn | 女朋友过生日送什么最好hcv7jop9ns0r.cn |
牛肉炒什么菜好吃hcv8jop3ns8r.cn | 肾的功能是什么hcv8jop6ns0r.cn | 董承和董卓什么关系hcv8jop0ns2r.cn | 心绞痛是什么病hcv9jop6ns7r.cn | 辣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hcv7jop6ns6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