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问题出在身体处理血糖的方式上。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胰岛素(一种帮助调节血糖的激素)能将食物中的糖分转化为能量。但当胰岛素分泌不够、身体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变差时,血糖就会持续升高,形成"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但体重却下降。
长期血糖偏高会像"糖水泡器官"一样慢慢损伤身体。最先受影响的是毛细血管密集的部位,比如眼睛可能看不清,肾脏的过滤功能会变弱,手脚神经会出现麻木刺痛。如果不控制病情,还可能引发心梗、中风等严重问题,甚至导致失明、截肢或肾衰竭等不可逆损伤。这种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通过验血就能及时发现血糖异常。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相当于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患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7年全球20-79岁成年人中有4.25亿糖尿病患者,男性患病率(9.1%)略高于女性(8.4%)。按照这个趋势,预计到2045年患者总数将突破6.29亿。
我国情况尤为严峻,2017年20-79岁糖尿病患者已达1.144亿,居世界第一。但令人担忧的是,只有30%-40%的患者知晓自己患病,意味着每10位糖尿病患者中,有6-7人尚未被发现。
这类糖尿病在我国占比不足1%,多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免疫介导型),另一种是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特发型)。其本质是胰岛素分泌能力严重不足甚至完全丧失。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核心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变差(胰岛素抵抗),二是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这两种情况可能单独或同时存在。
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类型,具有家族遗传特点。突变基因让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胰岛素产量下降。
同样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问题出在胰岛素受体。就像钥匙插不进锁孔,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吸收血糖。
由于胰腺损伤引发的继发性糖尿病。常见诱因包括严重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手术切除,或是血色病等代谢性疾病造成的胰腺破坏。
由其他激素异常引发的糖尿病。当生长激素过量(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等情况发生时,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常见的有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抗癌药物(如PD-1抑制剂)。这些药物可能损害胰岛功能或加剧胰岛素抵抗。
极少数患者在病毒感染后发病。某些病毒可能攻击易感人群的胰岛细胞,这种情况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存在关联。
这类患者多为女性,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血液中可检测到攻击胰岛细胞的抗体,提示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伴随遗传性疾病出现的糖尿病类型。例如血色病(铁代谢异常)和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脂肪代谢障碍),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特指怀孕前无糖尿病,在妊娠24周后首次发现的血糖异常。主要原因是孕期胎盘产生的激素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孕妇的胰岛素分泌量未能相应增加。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诱因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种类型中也可能存在差异。简单来说,糖尿病是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身体里处理血糖的工厂出了问题——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工作效率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反应迟钝(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液里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储存。
虽然目前只有少数特殊类型糖尿病找到了明确的基因问题,但大多数糖尿病的具体基因变异仍不明确。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就像有些家庭更容易出现高血压患者一样,这说明遗传基因确实会增加患病风险。
特别要强调的是,2型糖尿病主要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就像长时间暴饮暴食又不运动的人更容易发胖,这类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要想减少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改善容易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社会环境才是关键。
1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倾向,科学家已经发现了50多个与这种类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这就像有些人天生对某些疾病更敏感,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
2型糖尿病同样与遗传相关,目前已发现400多个基因变异会影响血糖水平或增加患病风险。不过这些基因就像藏在身体里的隐患开关,通常需要不良生活习惯这个“触发器”才会真正引发疾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遗传因素只是让身体对糖尿病更敏感,就像种子需要土壤才能发芽,基因缺陷也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才会导致疾病发生。
对于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可能是重要诱因。像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这些常见病毒,它们会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这些细胞就像生产胰岛素的工人),还会错误地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
某些化学物质也会损伤胰岛细胞,比如灭鼠剂中的吡甲硝苯脲成分。近年来还发现,用于癌症治疗的PD-1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2型糖尿病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
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便利生活带来的久坐、外卖依赖等不良习惯。
在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下,免疫系统可能会把生产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误认为“敌人”。这就像安保系统出现误判,导致免疫细胞持续攻击正常细胞,最终造成胰岛素工厂(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产量越来越少。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可以总结为“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反而下降。同时还会出现皮肤容易感染、身体没力气、看东西模糊等症状。不过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根本感觉不到不舒服,或者只是有些轻微的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长期高血糖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伤害,引发各种并发症相关的症状。
糖尿病在早期就像个“隐形杀手”,通常不会给身体发出明显的预警信号。大多数人都是在体检时查出血糖偏高,或者等到出现明显“三多一少”症状时才发现,这时候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糖尿病的发展会经历三个关键阶段:
糖尿病前期就像身体发出的黄色预警灯,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哪里不舒服,主要依靠血糖检测才能发现问题。定期体检抽血查血糖非常重要,就像给身体做定期安全检查。
这类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发病比较急。典型表现就是突然出现的“三多一少”——猛喝水、频繁上厕所、总觉得饿但体重往下掉。少数人第一次发病就很危险,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者表现为剧烈的腹痛。
这类患者从确诊开始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不过也有部分成年患者发病比较慢,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血糖检查才能发现。
这类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往往悄无声息。约一半患者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很多是在出现并发症体检时才发现。家族中如果有人得糖尿病,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类患者常常同时存在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问题。现在随着青少年肥胖问题加剧,40岁以下得这个类型糖尿病的人也在增多。
当血糖特别高时,可能会出现这些信号:看东西模糊、皮肤反复长疮、女性外阴部位发炎(外阴炎)、男性包皮红肿(包皮炎)、牙龈经常发炎等。
有些患者在糖尿病早期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饭后3-5小时突然心慌、恶心、冒冷汗,就像手机突然电量不足自动关机。
当糖尿病伤及身体器官时,就像生锈的齿轮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转,会出现这些部位特有的症状:
长期高血糖会让眼底血管像被糖水泡坏的塑料管,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得白内障(眼睛晶体浑浊)、青光眼(眼压升高)的风险也比普通人高很多。
脚上的小伤口可能像破洞的袜子越扯越大,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糖尿病足)。严重时感染会蔓延全身,甚至需要截肢才能保住性命。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血管硬化,就像水管内壁结满水垢。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坏搭档”常常结伴出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更早发生、发展更快。
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过滤系统逐渐瘫痪,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到了这个阶段,患者需要依靠血液透析或者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最常见的是手脚像戴了扎人的毛线手套,出现麻木、刺痛、灼热等异常感觉(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受损还会引发消化问题、性功能障碍、心跳紊乱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就像失去了防护盾牌,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皮肤长疖子、脚气等细菌真菌感染。这些感染往往更难治愈,容易反复发作。
当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或者出现“三多一少”(指多喝水、频繁排尿、容易饿但体重反而下降)、全身没力气、看东西模糊、容易累等情况时,需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医生会详细询问以下信息:具体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现、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没有其他疾病,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运动习惯,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
需要做的化验检查包括:空腹抽血查血糖、喝糖水后测血糖、尿液检查看是否有葡萄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医生会结合检查数据和症状表现,判断是否得了糖尿病,确定糖尿病类型(1型或2型),同时检查是否存在视力下降、手脚麻木等并发症。
根据糖尿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管理、运动指导、药物治疗等。
糖代谢分类 |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 |
---|---|---|
/ | 空腹血糖 | 葡萄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 |
正常血糖 | <6.1 | <7.8 |
空腹血糖受损 | 6.1~7.0 | <7.8 |
糖耐量减低 | <7.0 | 7.8~11.1 |
糖尿病 | ≥7.0 | ≥11.1 |
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调节受损。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糖尿病(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
糖尿病症状:高血糖导致的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 | 随机血糖≥11.1 |
或空腹血糖 | ≥7.0 |
或葡萄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 | ≥11.1 |
糖化血红蛋白 | ≥6.5% |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注意:
根据症状选择就诊科室:
基础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指数)、腰围、血压、心跳次数等。
检查前一晚开始禁食,反映身体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控制能力。
在喝糖前、喝糖后1小时和2小时分别抽血测血糖,观察身体处理糖分的能力。
当血糖过高超过肾脏处理能力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需要注意的是,尿糖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但不能单凭这个结果确诊。
这两个指标就像“血糖记录仪”:
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评估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个检查需要多次抽血,分别在空腹时和喝糖水后不同时间点检测。
重要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空腹10小时以上,检查前一晚12点后不能进食。
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维生素C、止痛药、避孕药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做糖耐量试验期间保持安静状态,不能抽烟、喝茶、剧烈运动。
糖尿病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就是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类别 | 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
---|---|---|
起病 | 急性起病,症状明显 | 缓慢起病,常无症状 |
临床特点 | 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 | 肥胖,较强的糖尿病家族史,可有黑棘皮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脂肪肝等伴随疾病 |
酮症酸中毒 | 常见 | 少见 |
C肽水平 | 非常低或缺乏 | 正常或升高 |
抗体 |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 | ICA、GAD-Ab、IAA等抗体阴性 |
治疗 | 胰岛素 | 饮食控制、运动、口服或注射降糖药 |
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发生的机会高 | 发生的机会低 |
糖尿病目前虽然还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系统的治疗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与健康人群相当的生活品质和预期寿命。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及时控制血糖异常带来的各种症状,避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危险状况;其次是预防或延缓眼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最后是通过系统的健康管理,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回归正常生活的目的。
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检测指标 | 目标值 |
---|---|
空腹血糖 | 4.4~7.0mmol/L |
非空腹血糖 | <10.0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7.0% |
血压 | <130/80mmHg |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1.0mmol/L |
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1.3mmol/L |
甘油三酯 | <1.7mmol/L |
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2.6mmol/L |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1.8mmol/L |
体质指数(BMI) | <24kg/m2 |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30mg/g |
主要有氧活动 | ≥150min/周 |
糖尿病管理需要采取“五驾马车”综合方案:健康知识学习、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规范用药、定期监测。无论患者年龄大小、病情轻重,都需要长期坚持饮食管理,同时通过持续学习掌握疾病管理技能,家属的参与支持也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和家属系统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可以通过医院健康讲座、权威科普书籍、专业医疗APP等渠道获取信息。重点掌握血糖监测方法、饮食运动技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实用技能,遇到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环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营养方案。理想体重可简单用身高(厘米)-105来估算。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后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发生。
日常监测以空腹和餐后血糖为主,配合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便携式血糖仪方便家庭自测,糖化白蛋白检测可评估短期控糖效果。每年还需进行血脂、心肾功能等全面检查,及时排查并发症。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降糖药物分为口服和注射两大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来降糖,主要包括:
通过调节肠道激素帮助控糖,包括西格列汀等5种,单独使用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风险
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血糖,兼具减重降压作用,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等,需注意服药时间
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速效、中效、长效等类型,需冷藏保存。长期注射可能出现皮下脂肪增生,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如利拉鲁肽需皮下注射,通过多重机制控糖,部分品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主要的手术方式是:代谢手术。
年龄在18~60岁,一般状况较好,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各种药物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伴发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率是所有代谢手术中最低的。目前认为是中重度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首选术式。
操作较为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需要更注意营养物质的监测与补充。用于2型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需要减重更多的患者。
术前对具有代谢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
术后应限制总热量,患者宜采用渐进式的阶段饮食、避免食用浓缩的甜食、保证蛋白质的摄入、补足水分、补充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此外,患者还需坚持运动、改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终身随访。
部分中药辅助治疗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但需注意不能替代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移植一般用于血糖难以得到满意控制和反复发生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胰腺移植一般用于治疗需要肾移植的1型糖尿病。
如有需要,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具有丰富胰腺和胰岛细胞移植经验、并已经在临床常规开展上述移植的医学中心接受移植治疗。
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没有充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医学证据支持临床常规采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目前,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还不能完全根治。但自从医用胰岛素被发现以来,通过饮食控制配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
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目前都无法彻底治愈。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可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并发症。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终身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而2型糖尿病在早期阶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措施,有可能让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但对于患病时间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依靠生活方式调整已经无法逆转病情,必须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
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同样难以彻底治愈,这些病症往往呈现缓慢加重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糖尿病会对全身的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渐进性损害,引发多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值得警惕的是,高血糖状态会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给其他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同时,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都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主要原因是免疫力下降和病原体侵袭。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
结核病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酮症酸中毒 | 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 |
---|---|---|
定义 | 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 | 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 |
诱因 | 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手术、妊娠等。 | |
临床表现 | 多尿、烦渴、多饮等加重,之后食欲减退、恶心等;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 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昏迷和阳性病理征等。 |
预防 | 良好的血糖控制,使血糖保持在稳定水平;保证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 |
治疗 | 大量补液以恢复血容量,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 |
糖尿病性肾病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性足 | |
---|---|---|---|
定义 | 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病。 | 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 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
危险因素 | 包括年龄、病程、血压、肥胖、环境污染物、感染等。 | ||
预防 | 良好控制血糖、血脂,保持血压稳定,做好血糖的监测,预防感染。 | 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识别危险因素;教育患者及其家属;穿合适的鞋袜;去除和纠正容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 |
治疗 |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透析治疗和移植,纠正血脂异常。 |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突发失明、视网膜脱离者或者其他眼部症状加重者需立即转诊眼科。 | 对于神经性溃疡,主要是制动减压,使用减压鞋垫、糖尿病足鞋等。足溃疡感染彻底清创,使用高压氧治疗,改善创面的炎症和微循环状况,促进创面愈合。 |
被确诊糖尿病后,患者首先要全面学习疾病知识,通过专业教育课程了解科学控糖方法。在心理调节方面,既要避免过度恐慌,也要重视疾病管理,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精准用药、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共同维持血糖稳定。
自我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变化,并按时到医院复诊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治疗初期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糖控制稳定后可调整为每半年复查一次。
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定期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总体原则是保持食物多样化,以谷物为主食,多吃高纤维食物,严格控制盐、糖、脂肪的摄入量。
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运动尤为重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需要警惕的急症,常见于老年患者、肾功能异常者及有血管并发症人群。如频繁出现冷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应及时就医。
常见诱因及应对措施:
糖尿病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健康知识普及、高危人群筛查等方式推进。普通人群要培养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的习惯,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糖尿病前期人群更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医疗机构会为重点人群提供定期血糖筛查服务。
跳蚤是什么样的图片 | 神器积分换什么最划算 | 婴儿口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ysl是什么品牌 | 腐竹炒什么好吃 |
处事不惊是什么意思 | 做透析是什么病 | 天丝是什么面料 | 非转基因是什么意思 | 吃什么提神醒脑抗疲劳 |
孩子拉肚子吃什么药 | 什么字笔画最多 | 肠镜什么情况下取活检 | 高锰酸钾治疗男性什么病 | 6月23号是什么星座 |
为什么晚上睡觉老是做梦 | 12月3日什么星座 | 管教有方是什么意思 | 夜盲症缺什么 | 奥莱是什么牌子 |
猎德村为什么那么有钱zsyouku.com | 颉在姓氏里念什么hcv8jop8ns4r.cn | 猥亵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3r.cn | 梦见吃苹果是什么意思hcv8jop7ns2r.cn | 万圣节应该送什么礼物zhiyanzhang.com |
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意思hcv8jop6ns4r.cn | 躁郁症吃什么药hcv8jop0ns0r.cn | 乳腺增生吃什么药效果好hcv9jop2ns0r.cn | 怀孕为什么要建档hcv8jop1ns9r.cn | 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hcv8jop1ns7r.cn |
怀孕吃什么药可以流掉hcv7jop5ns6r.cn | 吃什么可以长头发xinmaowt.com | 声音的高低叫什么hanqikai.com | 今年什么时候起伏hcv7jop6ns1r.cn | 什么烟最好抽hcv9jop7ns4r.cn |
女人30如狼40如虎是什么意思hcv7jop9ns4r.cn | 指甲月牙白代表什么hcv9jop4ns2r.cn | 为什么姨妈会推迟xianpinbao.com | 月子吃什么最下奶hcv7jop9ns2r.cn | 双子座和什么星座最不配mmeoe.com |